宜都,湖北省直轄、宜昌市代管縣級市,位于鄂西南長江中游南岸,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南山地過渡地帶,東隔長江與宜昌市猇亭區、枝江市相望,東南鄰松滋市,西南、正西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界,北與宜昌市點軍區接壤,介于東經110°05‘-111°36',北緯30°05'-30°36'之間。
宜都市版圖總面積1357平方千米,下轄1個街道、8個鎮、1個鄉,戶籍總人口39萬人。自古就有“楚蜀咽喉”、“三峽門城”、“鄂西門戶”的美譽,三座長江大橋貫穿南北,黃金水道溝通西東,高速、高鐵、三峽國際機場聯通內外,是長江經濟帶、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、三峽城市群節點城市。
宜都,底蘊深厚。紅花套城背溪古文化遺址,迄今七千多年,是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。春秋戰國時期,境屬楚地,秦漢置縣。東漢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,取“宜于建都”之意,張飛為第一任太守。東吳大將陸遜曾在此筑城抗蜀,故稱“陸城”,火燒連營七百里,這里是“夷陵之戰”主戰場,如今多有遺跡可尋。
宜都,文脈流長。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。李白、杜甫、陳子昂等歷代文人都曾在此寫下千古傳誦的壯麗詩篇。巴風楚韻,文化交融,宜都是“中國民間故事之鄉”、青林寺村是中國謎語第一村。傳說山歌,音樂舞蹈,漁鼓楠管,梆鼓楚劇馳名海內外。著名清言小品《圍爐夜話》誕生于此,人們引以作者王永彬為驕傲。著名學者楊守敬著有鴻篇《水經注疏》,其遠游東瀛,其書法被尊稱日本現代書法之鼻祖。這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獨臂上將賀炳炎的故鄉,紅色文化熠熠生輝,開啟后人。
宜都,鐘靈毓秀。河流縱橫,氣候溫潤,四季分明,綠樹蔥蘢,為國家園林城市。長江雄渾,清江婉約,“兩江伴流,山水一體”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。這里有巴楚第一奇洞古潮音洞;有“南武當”之美譽的梁山;有巧奪天工的奧陶紀石林景觀;有干姿百態的三峽九鳳谷。走進宜都,就仿佛走進了詩畫美景。
宜都,物華天寶。宜都是“中國柑橘一之鄉”,域內柑桔面積30萬畝,年產60萬噸。宜都柑橘,甘甜鮮美,是湖北十大名果,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。宜都是茶的樂園,宜紅茶、天然富鋅茶主產地。中國三大名茶之一的“宜紅茶”早在光緒年間,就在此加工集散,遠銷俄羅斯和歐美,“宜都宜紅茶”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首批保護名錄。宜都也是清江鱘魚的主產區,鱘魚品種占全球一半以上,所產魚子醬暢銷中東和歐盟。
宜都,競進之地。全國百強排名再進位,躋身賽迪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第63位,中部百強第11位。位列中國工業百強第51位、中國創新百強第69位,均為湖北首位。連續2年位居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首位。持續升騰發展氣場,上榜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、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、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、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。先后入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、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市、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縣市、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