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7日晚,湖北省博物館星光璀璨,熱鬧非凡,來自全國20多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相聚于此,人們在欣賞載歌載舞的展演中品味歷史文化之美。在文博產業競爭激烈的今天,想要脫穎而出,甚至“火出圈”,就必須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大勢,充分運用數字技術豐富館藏數字資源,不斷創新數字化運用場景,在為公眾提供優質化服務的同時,讓文化遺產“活起來”。
隨著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,數字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文化領域,給文化產品的生產、傳播和消費方式帶來巨大改變。作為文化傳播的生力軍,文博產業應當主動擁抱數字技術新時代,加快數字化建設,不斷滿足公眾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加大數字資源開發與維護。擁有并利用好海量的數字資源是推動文博產業數字化建設的基礎。要加強與考古單位和大數據中心的交流合作,持續開展地域文物收集和數據采集工作,建立包含數字化虛擬文物和相關音視頻信息在內的數字資源庫,避免行業“同質化”競爭。文博機構還可以為每一件藏品定制“身份證”,對其健康狀況和影響因素進行定量監控分析,形成“監測——評估——預警——調控”預防性保護鏈。同時,將數字資源納入數字化管理系統,設置僅對用戶權限在局域網內的工作人員開放,從而全方位提升數字資源庫的安全性。
豐富數字化運用場景。許多數字博物館利用AR(增強現實技術)、VR(虛擬現實技術)和數字三維立體還原技術,重現歷史古城的格局風貌、人物的形態色彩。游客只需戴上AR望遠鏡便可“身臨其境”,實現沉浸式體驗。在增添趣味性方面,設計者還可以通過數字化二次創作,打造當地歷史文化名人IP,讓鮮活人物與游客真情對話,實現趣味式體驗。此外,天津博物館以北宋張擇端的《金明池爭標圖冊》為藍本,打造“明池奪標”互動游戲體驗區,參觀者掃描二維碼后就可與古人來一場龍舟競賽,實現互動式體驗。
打造數字化運營管理模式。文博機構應建立一體化公眾服務系統,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,為觀眾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,包括到訪前的票務預約,到訪時的智能導航、文物檢索,到訪后的文創購買、展覽推薦。不僅如此,文博機構還可以嘗試開發跨地區資源互通共享平臺,讓數字資源“動起來”。譬如,廣東省博物館建立可移動文物資源管理平臺,實現全省可移動文物本體數據、業務數據、數字資源的動態化管理,從而降低各地數據中心運營成本和壓力。
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,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。以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賦能,讓更多文物“活”起來、“火”起來,走進千家萬戶,煥發新時代蓬勃生機。(宜都市高壩洲鎮陳家崗村 李文?。?/p>